2025年11月10日晚,黄色AV
“中国铁路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中心”举办黄色AV
讲座,特邀四川师范大学彭文斌教授作题为“作为路学与知识途径的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研究”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黄色AV
院长田永秀教授主持,吸引了来自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西南民族大学、西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师、学生参与,现场黄色AV
氛围浓厚。
讲座伊始,彭文斌教授围绕“西南”概念的多重维度展开阐述,从历史沿革、民族志书写到行政区划变迁,系统揭示了该区域“多元与流动”的基本特征。他指出,西南地区不仅是多民族聚居、多生态类型并存的复合区域,更兼具边疆、跨境与通道三重属性,为理解其整体面貌奠定了重要概念基础。

彭教授系统梳理了关于西南道路的研究路径,涵盖交通史、走廊研究、路学视角与知识史四个维度。他重点剖析了“西方在中国西南的探路活动”,从东方主义与探路动机、西方分类知识与探路者身份、主要探路通道及关键历史事件五个层面,深入揭示了知识生产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。结合“英法探路队与杜文秀政权的接触”“马嘉里事件”等案例,彭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西方探路行为背后的政治博弈与经济扩张逻辑,及其对中国近代边疆治理与社会变迁的深远影响。
最后,彭教授借助“东方主义”理论,对西方有关中国西南边疆的叙事进行了批判性反思。他指出,从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的早期想象到一战前后的系统性探路,西方所构建的西南知识体系长期带有殖民话语色彩,往往简化甚至遮蔽了地方社会的历史真实与复杂性。这种认知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“梯级性偏差”,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体现。

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,与会教师围绕路学方法的实践应用、西方探路经验对当代边疆研究的借鉴意义,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知识生产等议题踊跃提问。彭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一一予以回应,引发在座学者的深入思考,现场互动热烈。
本次讲座以“路”为线索,融汇历史、人类学、政治学等多学科视野,不仅梳理了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研究的知识脉络,也启发学者以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边疆知识的生产逻辑,对推动西南边疆研究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话语体系具有积极意义。
图片/文字:古文静
一审:刁成林、孟浩
二审:李学勇
三审:邓秀芸
